这时,有一批接触西学的人士开始翻译、介绍西方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及其思想,主要是为变法维新准备理论依据。
而中国的古典从来没有中断,是延续的。我觉得程颐的话说得很好。
国学本身确实从近代以来就一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。传统学术中最精华的东西失去了。我们更需要挖掘中国传统学术自身,从中寻找中国古典学的学理脉络。朱汉民:我为什么想到要把国学当成中国的古典学呢?西方古典学的研究方式和内容基本上就是研究古希腊、罗马依存的文献,跟我们现在研究以古汉语为载体的历史文献诸如经、史、子、集等非常接近。最后,从书院的角度来讲,书院改制之前,长期以来都是讲授经史子集四部之学,这是当然的事情。
至于国学或者中国古典学应不应该设一级学科?我认为非常应该。国学如果用其他用语来表示,可能会比较中性,不像国学有那么多的争议。方法问题也显得特别重要,有的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讲中国哲学,有的运用比较的方法讲中国哲学,有的则运用被改造过的传统方法讲中国哲学。
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改造世界的胜利。另一种倾向则认为,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化,已经过时,不仅与现代工业文明不相适应,而且起严重的阻碍作用,因此,只有将传统文化扔进历史的垃圾堆,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,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。他提出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的方法,注重材料的考证,将中国哲学史看作是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历史,而不是对经典进行解释的历史。张君劢成了玄学鬼,而丁文江成了科学派的代表。
由需要而判定目的,由目的而判定实践的成功与否,由实践的成功与否判定认识的真理性,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最终含义。政治问题也不是永远不能讨论的。
他特别重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,动摇和打破了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主知论即理性主义传统,使西方哲学转向了主意论。正是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,学术也要大一统,于是建议,凡不在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。进入 张岱年 的专栏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。唯物论以客观为出发点,而唯心论以主观为出发点,但唯心论之中又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类。
但他最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学说,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,阶级斗争学说像一条金线,把历史论、经济论、社会主义运动论三大部分联络起来。胡适还通过对中国哲学中一些人物如墨子、李觏等人及其思想的研究,宣传西方的实用主义,开了用西方哲学解释中国哲学及中西哲学相结合的先河。也正如陈独秀所说,由社会问题之解决进到政治问题,由政治问题之解决进到文化、精神问题,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至之势,因而这是最后之觉悟。中国学术界首先是哲学界,打破了长时期的经学时代的统治,开始了新的诸子时代,开始了新文化运动,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百家争鸣,三、四十年代出现了哲学上的创造与重建,50年代以后,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,几十年来,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,但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,不可逆转了。
在他们看来,新文化就等于西方文化。许多思想家、哲学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,视之为人生的最高境界,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就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表述。
汉代董仲舒为了实现春秋大一统,提出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的建议:春秋大一统者,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也。介绍较晚的是德国的古典哲学,但在学术界的影响比较大。
罗素是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,他的来华,将分析哲学及其方法带进了中国。冯友兰所说的分析命题是不是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分析命题,这是另外的问题(事实上,他的四个命题都不是真正的分析命题,这一点在当时就有人指出过了),但他的根本任务是重建新的形而上学,逻辑分析只是手段,并不是目的,只是工具,并不是哲学本身。虽然如陈独秀所说,矫枉必须过正,但是,在文化断裂的状态下,能否实现理想目标,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总之,三、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的重建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,取得了重要成果。他从叔本华哲学中发现了悲剧意识,并用来研究《红楼梦》,开创了用西方哲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的先例。更重要的是,他用加按语的方式,在各书中阐述了批判旧学、提倡新学的主张,还批判了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主张。
墨家重视经验认识与科学,也有自己的逻辑学,但墨家的科学精神早已中绝。梁漱溟著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,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重建新儒学的尝试。
这反映出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某种呼唤。我们认为,人类有共同的本性,也有共同的问题,但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,因而显出不同民族哲学与文化的不同特质。
正如孟子所说,人人皆欲其生,但所欲有甚于生者,人人皆恶其死,但所恶有甚于死者。但中国哲学也有严重缺陷,在中西哲学对比中,其缺陷显得十分明显。
其世界文化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,在西方引起了某种恐惧感,进而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了疑问,像倭铿这样的学者甚至提出西方的没落这样的口号。所谓百家者言其多也,乃多元之谓。在中国哲学中,道本身就是中和的,人的性情也是中和的,其未发谓之中,其发而皆中节谓之和,能按中和原则行事,就能使天地位,万物育,在和谐中发展。他认为,只有德国哲学,特别是康德哲学才够得上是伟大之形而上学、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。
他明确指出,康德的先验自我是一切知识可能的逻辑条件,而康德的物自体,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外物,而是理念,但又与柏拉图的理念不同。黑格尔哲学的传入,有两个途径,一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而传入(比较后来的事),一是通过哲学家的翻译与介绍被国人所了解。
这固然是一种人生态度、人生追求,是以境界形态出现的,但这同时又是一种最高的价值理念、价值指导。直到明清时代,中国哲学便在经学的格局中发展,而且被统治者利用作意识形态的工具,春秋战国那种思想活泼、富于创新、学派林立的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。
因此,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。但是五四运动并没有按照文化本身的方向发展,而是转向现实问题的争论与解决。
中国哲学虽然开始于殷周时代,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。五、百家争鸣学术发展 百家争鸣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是视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,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是视人格屈辱超过了死亡。在社会转型时期,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没有生命力?能否进入现代社会,并为新哲学提供精神资源?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哲学家们,并且争论了七、八十年,至今仍在讨论和探索之中。
揭示出这种独特性,用现代语言讲出来,就是中国哲学。在政治实践领域,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制度,但是当社会发生转变时,旧制度百弊丛生,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,不仅需要重新研讨,而且需要选择新的制度。
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,在重建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。50年代以后,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,在全国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。
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与禅宗,都很重视负的方法,即使是儒家,最后也要求助于负的方法。西方学者一般将中国哲学归入汉学,这本身似乎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